三替集团再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 | 浙江日报专访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
发布于:2022-02-25

2月24日,浙江日报记者专访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的报道《她的版本,记录奋斗与担当》荣登学习强国平台,这已经是三替集团第五次荣登学习强国平台,报道同步刊发在浙江新闻客户端。


1.jpg


学习强国平台刊发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专访报道《她的版本,记录奋斗与担当》


2.jpg

浙江新闻客户端刊发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专访报道《30年,她不断拓展家政蓝海》



原文如下



223日,浙江省人民大会堂二楼多功能厅灯火辉煌,6家重点民企企业向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捐赠民企企业特色版本仪式正在举行。三替集团董事长陶晓莺出席捐赠仪式,将三替集团创立30年来她个人及企业获得的重要荣誉奖项证书、纪念品等藏品捐赠给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并致辞发言。
 
陶是坚硬质朴的,莺是温柔婉转的,陶晓莺身上奇妙地混合了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气质。商场如战场,陶晓莺是西装革履中的一缕亮色,是洒洒落落的一株红梅。


3.jpg

30年前,人们看不懂她。在那个年代,家政还是个令人疑惑的“舶来词”,一个有事业单位编制,又颇受领导器重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辞职创立家政公司“三替”?
 
30年后,人们依旧看不懂她。“三替”,最初不过是杭州翠苑小区一个十几平米的小店面,今天已经是国内家政行业领军企业,在册服务人员15000多名,业务覆盖家政服务全产业链条。一个普普通通的女人,怎么就做成了这么了不起的事业?

利他即利己
 
这几天,陶晓莺一次次走进公司的“三替30年陈列馆”,真是满满当当的一大间屋子,光是以她作为封面的杂志平铺起来,就盖住了大半张会议桌桌面。30年来,她获得的荣誉不计其数,但她认为,对她最大的肯定就是2013年获得的杭州市第三届杰出人才奖,每届仅评选20人,到她入选时总共才60人。2008年,她是杭州市传递奥运圣火的火炬手,那只火炬是她的珍藏,这次也捐给了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1999年办理的“社会保险登记证”是记录“三替”企业发展历程的重要版本,组织机构统一代码的最后一位是“1”,因为三替是杭州市第一家为员工买社保的民营企业,陶晓莺准备将原件捐赠给国家版本馆,将复制件装进相框留在公司里作纪念。“我为什么要给员工买社保?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会把家政当作一份职业,20多年前进来的员工,有的现在已经退休,都能领到退休工资。”陶晓莺说,给员工购买社保后,当年的服务费一小时就上涨了6元,但客户都能接受,原来只要服务做到了,客户依旧会认可。这一发现,让她欣喜而笃定,企业要走得长远,不是靠不涨价,而是要不断提升服务的专业性和员工的职业素养。
  
4.jpg

这些年,人们看到了服务技能、工具装备不断迭代升级的三替,也看到了服务价格以每年10%的增速稳步上涨的三替。陶晓莺说,只有这样,才能覆盖员工生活成本的上涨,他们才会觉得跟着你、有饭吃,才会觉得自己有靠山了。“我们的员工这么辛苦,经常要蹲下来擦地,很多把膝盖都蹲坏了,我们再不去体谅他们,给他们获得感,他们就不会留在这里,就会改行,那么,杭州市就得不到这样好的服务。所以我每年都要给他们增加收入,宁可让客户逃掉。这跟当年在杭州第一家给员工买社保是一样的理念,一样的思维轨迹。”
 
思维的轨迹当然可以向更远的过去延伸。上世纪90年代初,一天,陶晓莺的门店里来了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士。“她长得那么好看,皮鞋锃亮,背着个小包,修饰得很精致,比我还讲究。”陶晓莺以为她是来找保姆的,结果这位女士说,你们这里需不需要人做保洁?
 
“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了一下。”陶晓莺说,那位女士促使她做了一个决定,从此给下岗失业人员介绍工作一律免费。“现在想想,可能就是因为我这个人挺善良的。”
 
善良终究会被更多的善良照见,被更大的关怀呵护。30年来,党和政府不断给予三替鼓励扶持,“家政”也早已不是富裕阶层的专属,而是与每个人全生命周期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


奋斗即自律
 
陶晓莺很少向人回忆企业初创期她捱过多少辛苦,但跟她握过手的人说,她有一双粗糙有力的大手。
 
“我不是得了什么宝贝才出来干的,企业里也没有一个亲戚朋友帮忙。”陶晓莺说,30年来,她基本上每天工作到晚上10点、11点,但没有一丝抱怨和勉强,也从来不指望有人帮她扛。“我乐在其中,自得其乐,把事情一件一件做好,很笃定的,然后下班回家。”
 
陶晓莺的儿子读小学就开始了住校,只能把希望同妈妈分享的事情写在一张小卡片上,放在每次送回家换洗的衣服口袋里,陶晓莺一拿到衣服就会记着去找小卡片。公司开会时,只要儿子打电话过来,她也一定要接,幽默地抱歉道:“不好意思,家里最大的人打电话来了。”
 
儿子高二那年被浙大附中选送到澳大利亚堪培拉中学做交换生,后来又考上了英国一所大学。整整六年,陶晓莺没有出国看过儿子一次。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没爹没妈的孩子天保佑。”陶晓莺清楚,人生有得必有失,什么都要是不可能的。“精力就是要聚焦,就像一勺糖,放在一杯水里是甜的,放在十杯水里就不甜了。”


5.jpg

30年来,她没有去过杭州任何一个叫得出来的景点。“我也不可能跟别人一样去散步、唱歌、跳舞,工作时不可能,不工作时更不可能。”
 
现在陶晓莺的儿子已经任三替集团副董事长,负责经营管理,性格很独立。
 
“上天眷顾我,给了我这样一条赛道,还给了我一个这样的儿子……生命走到今天,虽然辛苦,但值得。”


成就即担当

商业上,陶晓莺始终目光敏锐。“三替·好生活”APP早在2015年即上线,让三替驶入“互联网+”家政的蓝海,这几年,她重点打造为社区老人居家养老服务的“三替·好生活”智慧门店……她越来越注重内在的品格修为,不光自己入读书院学国学,还从2017年下半年起让全集团每个员工都能接受到国学熏陶,希望为三替的企业文化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
 
22岁那年,她是江城文化宫第一个发展入党的年轻人,她从未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持每天打卡“学习强国”。“学无止境,尤其是服务行业,首先要学会做人,才能学会怎么去做事。做人要有担当、值得托付,要知道什么是过,什么是错。”
 
她的眼神清清亮亮,看不到一丝阴翳闪过。因为在她的眼中,只有锲而不舍,只有耕耘。


6.jpg

焦虑的时候,肯定也有。2020年大年初四凌晨两点多,她睡不着,起来给全体三替员工写了一封信,叮嘱他们在疫情特殊时期,要照顾好老人和孩子,在邻居面前体现三替人的风采,做社会和谐的榜样和典范。“无论你们在家里休息多久,三替的岗位都会为你们保留着。”后来她又作出决定,对援助武汉的“逆行者”们免费提供三替的七大类家政服务,并向抗疫医护人员投放1000个免费服务名额。
 
上世纪90年代,陶晓莺不自觉地汇入了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时代托举之中,如今,她自觉地为“乡村振兴”帮扶助力,为脱贫帮困竭尽所能,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过往30年,似乎被一条看不见的线串在了一起。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有价值的。”陶晓莺说,女性,从事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长相、能力、手艺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而是你有没有一种博大的爱。作为家里的主旋律,让你的家庭温暖和谐,同时,你不依附于别人,你绽放出了人生价值和智慧才华。”
 
30多年前,还在江城文化宫工作的陶晓莺订了一份《新民晚报》,有一天她看到报上说,未来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将迎来大发展。“我以后就做这个。”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声中,她听到了自己内心的渴望……生命就像一个充满了悬念和不确定性的剧本,当卷宗缓缓展开,陶晓莺连同她创立的“三替”也已走过了30年。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今天,记录“三替”30年发展的卷宗,进入了国家保藏视野,定格成为一个鲜明的时代印迹,大我小我、大国小家相互衬托,征途漫漫有了更非凡的意义。


(转载自浙江新闻客户端)